疫情危机也是生命教育的契机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社会踩了一个急刹车,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学习节奏。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涉及每一个人,也给教育提供了许多鲜活的素材。对教育系统而言,这个特殊的假期必将成为每个学生的一段特殊经历。将疫情防控正能量转化为教育资源,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理应成为值得珍视的德育契机。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本质
教育的实施主体是人,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是人的生命延续和生命价值的实现。要认识“生命”。面临来势汹汹的疫情,学生心中有太多未知,并由此产生恐惧。高校要精心策划,加强宣传,帮助他们打破未知,充分了解各类信息,学习科学知识,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逐步消除恐惧。
要敬畏“生命”。针对此次疫情,专家表示,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人有较大的可能。要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尊重自然规律,保持敬畏之心,爱护野生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要珍惜“生命”。面对肆虐的新冠病毒,科学的应对方法是什么?要理性疏导,教育学生珍惜青春,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采取科学的措施保护自己、爱护家人、帮助他人。要赋予“生命”价值。“天使白”“警察蓝”等平凡的人们冲在抗疫一线,为生命护航,演绎美“逆行”。
要引导学生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用鲜活的例子告诉他们,责任、担当和奉献是生命的价值体现。
引导学生掌握生存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育的终目的,即培养完善的人。”要认知“生存”。疫情之下,无人能置身事外,人人都是一道“生存的防线”。有人选择故意隐瞒,有人毅然勇敢逆行,有人安心居家抗疫,有人热血千里驰援。要引导学生看清种种生存状态的选择,树立正确导向,强化风险意识,让他们学会正确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负责。
长时间在疫情影响下,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与外人隔绝的居家或留校生活,甚至面临隔离、治疗状况,确实会给学生带来紧张、恐慌的心理。要引导学生重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认识到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环境相适应的历史。要积极适应环境,爱护自然,以好的“状态”和“生态”求好的“生存”。
要挑战“生存”。疫情期间的生存状态都让人不同程度存在“焦虑感”和“窒息感”,学生在认知、情绪、行为、人际交往和躯体方面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要引导他们备好“意志力”这把生存的“钥匙”。看到很多人的生存过程半途而废,甚至失去生命,就在于没有坚强的意志力。要进行意志力培养,不仅适应生存,更要挑战生存,不断增强生存的能力。
要智慧“生存”。人和动物都有生存,区别在于动物只靠本能生存,人靠本能和智慧生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政治引领、科技赋能、依法防控、博弈抉择,人类智慧“各显神通”。学生在抗“疫”期间关注其安身立命的“三业”,即“学业”“毕业”“就业”问题。要为他们架设“停课不停教、不停学、不停研、不停育”的桥梁;专业限度降低疫情对毕业生的影响;为他们“无缝”对接就业之门。多措并举引导学生在生存挫折中开发智力,用好智能工具,理性辩证对待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舆情,在防控疫情中锤炼智识、智慧生存。
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常识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要懂得“生活”。新冠肺炎疫情拷问了国人的生活信仰和生活习惯,重塑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要开导他们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磨炼中找对方法,引导他们开风气之先,引领新生活时尚,树立“免疫力才是核心竞争力”的新生活理念。要热爱“生活”。疫情让生活慢了下来,绝大部分学生被迫宅在家中,一些人发出“无助、无聊、无奈、无力”的感叹。要培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则意识,使自己的生活有趣、有益、有情,达到人生的意志自律、精神自在、灵魂自由。
要创造“生活”。疫情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能在很多方面促成机遇。要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各方面找到平衡点,并进一步培养爱心、公心和责任心,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
要幸福“生活”。疫情防控中涌现了不计其数的生动典型,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中流砥柱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这些都是师生安心、暖心、放心的力量之源。要善于从可敬、可亲、可信、可爱的实例着手,引导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帮助他们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课题。要引导他们冷静思考抗“疫”之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倡导过自然、生态、简约、高雅、文明、和谐的幸福生活。
欢迎访问山东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