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聚焦国家战略 打造优势学科群
近年来,鲁东大学聚焦海洋强国、海洋强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及区域重大需求,结合靠海区位优势,整合水利、环境、海洋、地理、土木、生态等相关学科资源,以水利工程省高水平学科为核心学科,组建了以海洋工程和海洋应用为特色的水利环境海洋学科群,在山东半岛海岸防护与生态修复、滩海油气与波浪能开发、新型海工装备研发及黄河三角洲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渤海海峡跨海工程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研究得到党和国家重视。学校围绕跨海工程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开展持续攻关,提出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线路规划与工程技术方案,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重要批示,并被纳入国家《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和《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获得首届“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一等奖。出版了《世界跨海通道比较研究》《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等系列专著和研究报告,相关成果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并一等奖。
二是海上卫星发射安全保障支持系统已成功实现商用。依托完整的涉海学科体系,牵头共建了“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获批设立“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承担“海上卫星发射与回收”“海上城市综合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与回收设计及仿真验证系统”等省、市重大创新工程项目,自2020年9月参与并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海上商业发射海面平台技术支持、发射支持系统优化、发射船冲击振动测试等任务以来,现已连续多次助力海上成功发射。2022年12月19日,创新中心第五次为海上发射保驾护航,自主研发设计的海上航天支持装备安全保障监测与评估系统承担了海上发射支持装备运动姿态、装备结构安全监测等工作,并首次实现了将支持装备运动姿态等数据实时回传至海上指控中心辅助决策。相关成果转化累计到账经费4000余万元,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入选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1项。
三是滨海核电温排水监测与科学用海保障技术标准国内首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编研了我国第一个滨海核电温排水监测预测技术手册及系列行业标准,研发的定点剖面水温实时监测系统,显著提升了监测预测技术的智能化和集成化水平,保障了用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规范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承担多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重大项目,累计到账经费3600余万元。
四是岸线生态养护与港口防淤导流关键技术已被广泛应用。针对山东省砂质海岸侵蚀及粉砂质海岸骤冲骤淤问题,研发了“抛沙养滩”与“沙袋暗堤”结合的沙滩生态养护新技术和港口防淤导流关键技术,分别被山东港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东营港集团采用,先后应用于威海褚岛北部侵蚀岸线保护、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潟湖沙坝尾端蚀退修复及东营港航道冲淤整治中,累计修筑砂质岸线12.2千米,形成海滩总面积近百万平方米,为我国海岸带保护修复打造了样板工程。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五是滨海湿地水文连通修复技术成功应用于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依托滨海生态高等研究院,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于君宝教授带领团队,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严重、水文连通受阻等问题,研发了基于水盐运移和定向调控的“逐级修复”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成果被山东胜伟盐碱地科技有限公司采用,解决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保育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滨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获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优秀科技奖和山东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通过与黄河三角洲当地企业的深度合作,该技术在黄河三角洲重度退化湿地修复中得以应用,推广面积5000余亩,取得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
目前,学校组建了海洋工程安全保障、海上航天平台稳定控制与优化设计、滨海生态环境保育与修复等特色团队,先后获批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滨海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协同创新中心、“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生态固碳实验室”和“海岸与近海工程安全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与生物保育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黄河口水沙过程与滨海生态环境特色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实验室等高层次学科平台。“黄河三角洲资源环境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一类项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