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学院:扎实推进第二课堂协同育人
泰山学院高度重视第二课堂育人工作,立足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特点,结合各学院自身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实际,优化完善第二课堂实践课程、记录评价、运行制度、数据管理“四位一体”制度推进机制,建设学生成长助力工程,切实发挥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作用。
一、聚焦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加强顶层设计
学校立足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实际,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构建科学务实有效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出台《关于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意见》,制定《“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认定及实施办法 》《“第二课堂成绩单”活动发布与记录评价规范》《“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活动检查指导意见》等相关细则,保障“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全面化、规范化进行。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团学和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相应成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工作组,分层次搭建第二课堂活动平台,加强对第二课堂各项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质量监督。打造“项目策划、课程选择、学分记录、评价分析、反馈调整”闭环培养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统筹、以院系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的第二课堂支撑体系,持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立足学生发展需求,科学设计课程项目
学校优化设计“7+4”第二课堂成绩单模块架构,把握第二课堂教育内涵,构建“七横四纵”课程项目体系。科学设计思想成长、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社会工作和技能特长七大课程模块,并从大一到大四纵向分阶段供给,形成价值塑造、创新实践、技能拓展、素质养成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育人格局。
学校打造多层次多类型第二课堂项目库,提高内容质量。实施“两节两月一校一园地”2211校园文化工程,突出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功能。借鉴第一课堂培养计划,结合各学院自身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实际,明确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形式、时间、对象、目的、性质和评价办法等,形成菜单式清单,建设层次清晰、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活动“项目库”。注重第二课堂活动凝练和优化,打造“一院一品”“一院多品”,培育“精品项目”200余项,每年提供各类活动项目3000余项,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第二课堂发展需求。同时,建设第二课堂实践教育基地,采取“实践+劳动教育”“实践+一站式社区”“实践+三下乡”“实践+挑战杯”“实践+互联网+”等多样模式。实现校内校外多域联动,引导学生在各类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三、深化记录评价体系,强化育人效果多样性
学校采用积分式评价和记录式评价两种评价方式。针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与课程的详细情况,建立健全记录、审核、评价机制。坚持“实时记录,客观为主,兼顾主观”的记录评价体系原则。构建“项目发布—学生报名—成绩录入—学生评价”一体化流程,客观记录、科学评价、分级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经历和成果。突出应用导向和价值引领。把强化价值应用作为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脚点,通过客观跟踪记录、科学评价评估、强化组织建设,更好促进学生就业、引导学生成长、服务育人大局。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推优入党以及就业能力评估等的重要依据,引导青年学生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广泛参与第二课堂实践中收获知识、增长见识、锤炼本领。
学校突出科学规范运行,依托信息平台提升管理水平。积极拓展第二课堂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深度融入活动申请与组织、学生报名参与和在线审核认定等环节,实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序高效运行。定期分析各学院学生第二课堂课程发布量、课程类型、学生参与量等数据及学生成绩情况,为二级学院提供优化和监测人才培养质量的数据清单。成绩单制度实施以来,开展课程项目活动11485场次,学生累计参与超79万人次,签到率达99%,形成了成长记录86万余条。形成了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第二课堂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