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全力推进有组织科研 跑出科研创新“加速度”
山东财经大学以建设新时代高水平财经大学为目标,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积极培植孵化科研成果,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学校科研工作者,在项目、成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了科研质量和数量双提升。
一、优化顶层设计,健全管理体制
学校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管理体制,充分激发学术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活力。相继出台了《实体科研机构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办法》,并对科研奖励办法、学术期刊分类目录以及科研成果及量化管理办法进行了细化补充。同时,制定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修订完善了《学术委员会章程》、《学术期刊分类目录》,并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暂行办法》,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与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出台了《领导干部学术活动审查备案管理办法》;印发了《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学术期刊分类目录(2024版)》。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效规范了科研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为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加强科研管理,确保立项创佳绩
学校加强项目申报精细化管理,通过与学院和科研机构协同联动,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论证质量提升活动,全过程精准施策,为确保立项创出佳绩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几年,学校立项学科范围由7个扩展到10个,形成以经管学科为龙头、多学科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立项层次和数量逐年提升。2018年以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2项。“基于区块链的数据要素市场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项目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块链”重点专项,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22年《全球资本账户双向开放再测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首次成功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我省仅两项成果入选。高层次项目的获批,标志着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持续提升,有组织的科研取得积极成效。
三、提升科研氛围,激发高层次成果产出
学校不断优化科研管理流程,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提升教师科研工作的便利化程度,大力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积极构建立体式实验室和科研平台体系,创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同时,在评价体系上向高水平成果倾斜,通过强化成果评价指挥棒引导老师出高水平成果,一批优秀科研骨干脱颖而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六年间,学校教师共出版专著400余部,发表470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中文权威期刊发表19篇。2018年以来,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24项。3位学者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2023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1名教师荣获第四届“刘诗白经济学奖”,1名教师荣获第五届“洪银兴经济学奖(青年)”,1名教师荣获山东省首届科学技术青年奖,1名教师荣获山东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4名教师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
四、深化科研合作,提升服务社会质量
学校秉承“积极走出去、主动请进来”的理念,在多领域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提高学校声誉和科研水平。学校科研人员依托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焦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海洋强省和绿色低碳等国家急需领域,搭建高端智库平台,形成了一系列资政研究报告,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打造决策咨询的“财大品牌”。2018年以来,先后举办邀请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和企业家来校作学术交流讲座600余场。共建中央部委智库1个、省级智库平台6个,4人次获得山东省政府首届决策咨询奖,山东省外办、山东省教育厅分别在学校设立服务黄河国家战略常设机构,承办服务黄河国家战略相关会议10余场;与沿黄省(区)开展各种战略合作;发布乡村文化、海洋经济和绿色低碳等系列蓝皮书;每年承接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重大咨询项目1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