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优化“三个体系” 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鲁东大学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评价改革统领学校综合改革。从育人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三个方面,持续优化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坚持质量导向,全面优化育人评价体系
一是突出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健全完善思政教育评价。构建“工理文交叉创新课程体系+大思政全环境育人+知识能力素养目标达成过程性考核”的人才培养新体系,获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2项。在课程教学评价中增加课程思政指标,鼓励教师通过教学改革研究立项的形式,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研究与改革,编发《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集》4部。二是突出育人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健全完善教育教学评价。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暂行办法》,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涵盖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评价、毕业要求达成评价、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持续健全质量保障机制。三是突出全面导向和多维向度,健全完善数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学生“精准画像式”评价,明确“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5个维度8项二级指标评价标准,涵盖测评项目百余个,构建以“五个维度为内容横轴、四个年级为时间纵轴、综合素质发展为曲线”的动态化、立体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既突出平时表现质量性评价,又突出创新创业大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数量化评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差异发展。
二、坚持贡献导向,持续优化教师评价体系
一是坚持第一标准,明确师德评价为先。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统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坚持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评聘首要位置,全面考察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先后出台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及师德考评实施细则,落实教师评价中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度,树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鲜明价值导向。二是坚持多维评价,注重教书育人实绩。多维度全方位设置教师评价内容,注重品德、业绩和能力,将项目、论文、论著、成果转化、获奖、课程、教材、指导学生竞赛等20余类业绩成果纳入评价要素,对教师进行多维综合评价。重视教学在教师评聘制度改革中的基础性地位,明确不同职级教师的授课总学时要求。充分考量教师在担任班主任、辅导员、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学生社团等多方面的付出和业绩,引导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是重视过程评价,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尊重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妥善处理中期考核、聘期考核与长周期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关系,既考察约定任务完成情况又兼顾教师成长发展实际,既关注已经获得的显性成果又关注教师持续的努力与探索。制定差异化聘期任务,在教学科研方面围绕项目、成果、获奖等设置多种组合,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着力构建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
三、坚持目标导向,不断优化学校评价体系
一是健全二级单位任期目标责任制度。突出学校事业发展的目标导向、质量导向、贡献导向、成效导向,兼顾不同主体类型、不同学科属性的特色内容,与各二级单位签订任期目标任务书,包含基础性任务、发展性任务、突破性任务三类任务,通过考核目标完成度对二级单位进行分档评价,充分调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完善以关键发展绩效为导向的二级单位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奖励制度。根据“突出重点、引领发展”的原则,制定《年度关键发展绩效目标任务考评指标体系》。针对各学院,重点评价其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的贡献。针对职能部门,根据部门业务属性,合理设置赋分方法,充分体现职能部门承担的关键发展绩效项目数量、难易程度和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度,确保评价科学有效。三是健全党建业务融合评价机制。制定《党建与业务融合实施方案》,以系统思维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年度关键发展绩效目标任务考评指标体系和任期目标任务书中均设置“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项目,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助力特色鲜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