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招生信息网

山东招生信息直通车

志愿填报易点通

高报直通车

提至首位,山东发出“科教强省”最强音

TIME:2021-03-26
分享: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1年新春伊始,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十四五”开局之年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确立了“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的目标任务。其中,“科教强省”位列“九个强省突破”首位,足见教育在山东工作部署中的重中之重。

究其原因,“科技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主引擎”。2020年GDP榜单中,广东、江苏两个“领头羊”省份以绝对领先优势位居前二,山东跑步前进,紧随其后。经过对比不难发现,带着“研发投入”“专利量”“上市公司数量”等较高社会发展数据,粤苏两省不仅在经济中常年“领跑”,在教育领域更是走在前列。归根结底,人口和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则是“动力源”。这也为山东教育赋予了历史和时代的光荣使命。

从教育公平保障人才涌现,到教育革新保持活力涌动,再到科教融合开启智慧涌流,从当下山东教育前行的点滴中,或许可以为我们映照出山东在开局之年,为实现“科教强省”蓄力冲高的决心与行动。

教育公平 造就人才幼苗成长“向阳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这已是“教育公平”一词第九年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回望“教育公平”中的勠力笃行,山东在过去几年也从未止步。聚焦消除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及控辍保学等工作,实施三项“清零”攻坚行动。在“教育公平”这条决定社会公平和人生公平基础的道路上,没有捷径。

山东也不负众望,在“十三五”交出了“成绩单”——全省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64所、新增中小学学位354万个,大班额教学班比例由23.49%实现动态清零;累计完成整治居住区配套幼儿园2120所,完成率99.95%,总量和完成率均居全国前列;累计劝返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儿童2772名,实现了应返尽返、动态清零。

山东各地也纷纷在教育公平领域出实招。

聊城冠县,努力让每个孩子都站在教育公平的起跑线是其全面提升办学条件的出发点,东街学校便是典型。东街学校的前身东街小学共有12个班,教师只有35人,随着近年来入学孩子的成倍增加,东街学校建成。目前为止,东街学校建成功能教室84个,能容纳96个教学班;师资队伍日益壮大,组织教师前往济南、泰安等地的业务培训也接连不断。为让更多孩子享受到同等优质教育,2017年至今,冠县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60多所,相关投入占全县一般公共预算的一半以上。

济南长清,东房小学的岁月痕迹展现了当地乡村学生的上学轨迹。东房小学是长清万德镇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一所山村小学,近年来,东房小学从一间破旧不堪的屋子,变成了一整排的明亮校舍。但属于东房小学的“故事”并未停止。随着本地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万德镇逐步加快撤点并校的步伐,越来越多的生源开始流向村附近的中心小学。现在的东房小学已仅有零星学生。或许东房小学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段历史和记忆,但这也预示着更多孩子能去到教学条件更优质的地方读书。

除了完善教育资源、改善乡村学校,地域教育资源不平衡也是教育公平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济南在近年加快了优质教育资源“跨河北进”,支持、指导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2021年12月底前完工续建、新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2所,启动山东省实验中学北校区建设。

……

“十三五”告一段落,展望“十四五”开局之年——省级教育投入增幅超过10%;支持启动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确保大班额动态清零。启动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高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加强教育服务保障,推动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网上办”,建成乡村教师周转宿舍1.1万套等,山东对“教育公平”的支持力度只增不减。

图片来源:新华网

教育革新 为“源泉”涌动提供不竭动力

如果说教育公平为人才幼苗成长倾洒阳光、助力成长,教育革新则为教育体系与时俱进提供动力源泉。

今年全国两会,教育毫无疑问再次成为焦点——“什么是好的教育”“建议鼓励大中小学开设学农实践”“建议减少学校与教育无关的工作”“提倡教育不能只关注升学率”等话题频频冲上热搜。每一次热议背后,都是对教育本质的冷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坚守本质发展教育?

观之山东,牛年春节刚过,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规范办学十五条规定》(下称“规范办学十五条”),并面向社会公众发征集意见,同样“一石激起千层浪”。

“规范办学十五条”覆盖了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乏触碰民众“痛点”“热点”话题。例如,针对“批改作业那些事儿”,“规范办学十五条”以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通知为依据,要求调控学生作业时间,教师需对书面作业全批全改,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评改作业;同时,还要保障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其中高中生睡眠时间不得少于8个小时。综合网上观点来看,众多家长与老师普遍对该项规定表示支持和赞同,举措的落实同样令人期待。

除为中小学生卸下沉重“书包”,确保义务教育质量,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当前山东教育工作的“龙头工程”,与育人方式改革一同被列入山东突出工作重点,同样值得关注。

教育评价“评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社会“用什么”。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顽瘴痼疾,对激发高校内生动力与人才创新活力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今年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不难发现,下一步,山东教育评价改革在改革重点上,围绕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五类改革主体将更加细化;在源头上,对“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的宣传深度将再次加大;在落实上,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书,挂图作战……箭在弦上,山东在教育评价改革上的工作从未停止,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值得期待。

以上举措只是山东不断探索教育向新生长的一角,但其想要迈入全国前列,走出教育经验的“干劲”也昭然若揭。而在今后,思考好的教育、回归教育本质、不断应时革新仍是教育领域的宏大命题,山东的向好探寻、上下求索为新的一年埋下伏笔。

50mm白光日冕仪在山东大学空间光学实验室进行检测

科教融合 “1+1>2”赋能城市发展

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教育是重要的观察窗口,而观察一个地区教育水平,高等教育则是“不二之选”。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具有与生俱来的密切联系,山东是教育大省,教育对所在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指标的影响力较为明显。

随着2021年各地“两会”召开,意在“科教强省突破”的山东,举全省之力推动高等教育建设的着力点与之增加。

支持3所部属高校,创建世界一流;重点建设15所高水平大学和51个高水平学科,争创国内一流。推动每所本科高校都要建设2—3个重点学科,前瞻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一批紧密对接山东省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群,夯实服务山东省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基础……山东育大做强,扶植一流高校,培育“主引擎”的发展思路,为科教提供了强大推动器。

此外,建设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筹建康复大学,积极推进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加强校城融合等信息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中,“重量级”大学的加入对经济发展无疑如虎添翼。

除推动高校建设,山东高校如何支撑科技创新也是新时期的主要谋划点。

不久前,淄博市探索推出“科技副总”新模式,力求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密切企业和大学的关系,助力创新发展。在一场“科技副总”集中选聘活动中,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李德刚教授被聘为山东淄博慧科助剂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便于打通高校科研成果链与企业需求链。

此前,慧科与李德刚已合作10多年,但双方长期停留在甲方乙方的关系上,合作效果有限。挂任“科技副总”后,李德刚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分子筛技术,帮助企业开发出销售额达3000万元的PVC复合助剂。与此同时,淄博市出台政策,市财政对评估优秀的“科技副总”给予3万元补贴,对优秀“科技副总”与企业合作的科技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市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企业项目,给予企业项目资金支持。

此外,2020年,教育部和山东省联合发布《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明确要求确立“职教高考”制度,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全面构建从中职、专科、职业教育本科、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展望“十四五”,高校赋能科创更有“奔头”。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近日举行的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白皓介绍,“十四五”期间,山东将实施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工程,打造支撑山东省科技创新的高水平动力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强教育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引育。加强高校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实施“百校三个一”工程,每个省属院校结对一个大院大所,开展协作攻关;结对一个产业园区,深化产学研合作;结对一个重点行业协会或链主企业,共建科教产融合联盟,形成教产研无缝对接机制……

使命光荣唯倾力,重任在肩当笃行。

过去的2020年,从首年新高考改革落地,到疫情期间的“防疫保学”,从应对社会舆论监督,到教育民生“三个清零”,山东教育走过了极不平凡,也从未停歇的一年。

在2021年的“竞速”赛道上,山东肩负重任。迎着“科教强省”的号角,站在“十四五”的起跑线,这一切只会让山东“教育大省”迈向“教育强省”的步伐愈发急速而稳健。向上向好的时代“赛程”只会更迭,从不停止,唯有“乘势而上求突破,发奋图强开新局”才是正解,在此之下,山东“科教强省”的美好愿景终有一天将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