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生教育研究三十年回顾(1984~2014)——基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分析
作者:王传毅 陈 越 冀玉婷
研究生教育研究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建立和研究生教育事业改革实践的重要手段。从纷繁复杂的研究生教育现象中抽象出教育规律,遵循规律设计制度框架,有助于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有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当研究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回顾和总结工作必不可少。它们可以告诉我们“走过哪里”、“站在哪里”以及“将要走向哪里”。
专门针对研究生教育研究进行归纳、提炼的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于个人经验的研究成果,例如谢桂华发表的《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发展与现状》就是依据个人工作经历对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起源、发展、现状和走向的认识[1];第二类是基于工具的研究成果,它们依靠文献计量学软件(如Citespace)对发文者机构、关键词词频以及文献的时间分布、地域分布和机构分布进行可视化的呈现,例如《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热点及趋势探究——基于1998~2012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文数据的分析》[2];第三类是以专著的形式发布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年度报告,它既有基于个人经验的描述,又借助文献计量工具对研究发展与现状进行可视化,同时深入到每一篇研究成果对其观点、结论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进展报告编写组每年编撰的《中国研究生教育研究进展报告》为代表[3]。当然还有一些针对某个专题的回顾性研究,例如《我国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外部协调性研究述评》等[4]。
上述研究成果较好地呈现了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现状,但仍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基于个人经验的研究成果仅关注到研究生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但未能把握文献整体的计量学特征;基于工具的研究过于依赖工具,以至于关键词分析、研究重点问题的呈现未能真正反映研究的进展和全貌,研究结论过于浅显;年度报告能够全面细致地把握本年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进展,但未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了解其发展趋势。
基于此,本研究拟对近三十年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充分把握其文献计量学特征的基础上,依靠人工对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和概括,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这一段时期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脉络和走向。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着重关注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队伍、研究导向(Research Orientation)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在三十年间的变化特征:
在研究主题方面,已有研究显示“研究生教育”是出现频率高的关键词[2],这意味着研究生教育往往是以一个整体出现在研究者的视野中。但随着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分化,研究生教育结构不断演化,体制不断完善。这些实践层面的变化是否反映于学术研究的进展中?
在研究内容上,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者更关注哪些方面的研究?是关注培养问题、发展问题还是管理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是否随三十年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所变化?
在研究队伍方面,已有的研究表明政府机关人员(教育部和教育厅)、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研究生院和院系的行政人员)以及学术人员均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的主力[5]。过往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是由政府机关人员和研究生院的行政人员主导,在三十年的发展中有无变化?是否有更多的专门致力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学术人员进入研究者的行列?
在研究导向方面,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研究往往以关注现实问题,特别是解决工作问题为主[6]。但随着建立“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呼声不断高涨,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导向是否更多地出现理论层面的探讨?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研究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有何特点?
二、样本选取
本研究采用的是重点调查的方法,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上刊发的论文作为观测点,从而寻找三十年来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演化进程和发展态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第一重镇,自1984年创刊迄今已走过三十个年头,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成长相伴相随。
2013年共有721篇专门致力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论文发表在CSSCI来源的学术期刊上,其中《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刊登了198篇文章,占论文总数的27.46%。在CNKI期刊下载数量排名前30位的研究生教育论文中,发表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上的有9篇,占论文总数的30%[3]。这意味着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上的论文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由于精力有限,我们难以穷尽1984年至2014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发表的所有论文。为保证每一篇论文都具有相同概率进入抽样框,我们采取等距抽样的办法:①抽取1984年至2014年中偶数年份的学术论文;②从偶数年份刊发的论文中,随机抽取当年奇数期的期刊或偶数期的期刊;③将样本期刊中的所有论文(除征稿启事、通讯稿等)纳入分析样本。
由于奇数年和偶数年之间、奇数期和偶数期之间的学术论文具有较高的同质性,故样本不存在系统性偏差,具有很高的代表性。终有1119篇发表于1984年至2014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的论文进入分析样本。
三、研究发现
(一)研究主题:持续分化、不断聚焦
从研究生教育研究所聚焦的主题来看,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变迁,研究主题也在不断聚焦。
从论文所关注的研究生教育的类型来看(见图1),2010年以前的大部分研究都并未区分其研究主题究竟是“学术学位”还是“专业学位”。但在2010年后,对“专业学位”的关注骤然提升,有26.1%的论文在题目中就明确其关注的是“专业学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研究生初就是以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为主,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长初期,仅有MBA、工程硕士等类型,规模较小且大多为非全日制学习,难以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故研究者笔下的“研究生教育”实际上均指向学术学位,并不包括专业学位。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专业学位在2005年之后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增设了26种专业学位(截至2014年)。同时,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由此引发的系列问题,如专业学位的地位、管理以及实践教学等开始引发相关研究者的思考。
从论文所关注的研究生教育的层次来看(见图2),研究主题的分化更为明显。在2000年以前,绝大多数的文献并未区分研究生教育的层次。而在2000年后,区分不同的层次来讨论研究生的培养问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不同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区别愈发明显所致。2000年以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补充高等院校的师资,因此更强调学术能力的培养,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仅存在能力层次的差异,而非能力类型的差异。当硕士学位的设置更加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并在硕士生中占据半壁江山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无论在发展方面还是在培养方面都形成了巨大的差异。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专门着眼于具体的层次来讨论研究生教育领域的问题。
从论文所关注的研究生教育的学科来看(见图3、图4),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更倾向于深入某一个学科对研究生培养问题进行考察。2010年以后,讨论某一学科研究生教育问题的论文已占到总论文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它们集中于工学、医学、教育学和管理学领域。这很大可能是由于这些学科与社会联系紧密,且设有大量的专业学位所致。研究专业学位的107篇文章中,有57篇(占53.3%)都集中于工学、医学、教育学和管理学领域。而大部分的基础学科如历史学、哲学、艺术学以及理学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不多。
(二)研究内容:日趋丰富、不断完善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当前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培养问题研究、发展问题研究、管理问题研究和元分析问题研究。培养问题研究主要是考察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发展问题研究主要是将研究生教育视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考察规模、结构变化及其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协调性;管理问题研究主要是考察各级各类管理主体对研究生教育进行的改革或制度设计;元分析问题研究主要是针对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研究或对现有研究进行“再研究”。
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文情况来看(见图5),学者们对于发展问题的关注度呈现逐步的提高,这表明部分研究者逐步有意识地开始思考研究生教育系统自身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问题;同时研究者对于管理问题的关注度逐步提高,在2000年至2008年之间达到高峰[①]。
1.培养问题
培养问题的研究可分为四个方面:培养环节、培养质量、就业问题和国际合作。
培养环节的研究着眼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来论述其历史、现状,或提出改革建议,例如《对我国硕士生入学考试改革的探讨》、《认真加强硕士学位课程的建设》以及《博士生资格考试:过滤器还是导航仪?》等。
培养质量(不包括质量保障与评价方面)的研究着眼于呈现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等,或通过调查提出当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例如《法律硕士(法学)培养的现状与思考——基于对北京9所高校问卷调查的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调查》或直接以“培养质量”为题,阐述提高质量的改革建议。
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以讨论研究生的就业为主,例如《对新时期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思考》、《上海地区研究生供需趋势分析》以及《解读我国研究生就业困境 构建研究生自主创业体系》等。
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论文主要是关注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国际交流以及留学生中研究生的教育问题。关注院校合作培养研究生的论文包括《与国外联合培养博士生是立足于国内培养的重要补充》、《谈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以及《积极拓宽国际教育资源,加强国际竞争能力培养——中德合作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等。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将讨论一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论文归入“发展问题”板块,例如《全球化背景下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现状与趋势分析——以美国、英国为案例》 。
培养问题研究的论文主要以培养环节和培养质量的研究为主。三十年来关于培养环节的论文占培养问题研究论文总数的82.1%,培养质量占14.7%,就业问题占2.1%,国际合作占1.1%,且不同年代间的类型分布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研究者的目光始终集中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内,较少关注到系统外。
在培养环节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主要着眼于“课程与教学”环节以及“科研参与”环节(含撰写学位论文),但有很大一部分(26.1%)论文包括一个以上的环节(见图6),并且大多以“培养模式”为名,全面讨论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例如《行政学硕士培养的定位、方法与课程设置问题探讨》、《探索开放式教育模式 提高工程硕士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以及《构建中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等。
2.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研究数量虽少,但也可细分为若干类,有以介绍境外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为主题的论文,如《前方的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回顾与前瞻:回归十年的澳门研究生教育》;也有专门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发展战略的论文,例如《浅谈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引领中国和平发展 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未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与趋势》;还有具有时代特点的论文,例如《研究生分配中需方市场的形成及对策》、《研究生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点思考》等。但总的来说,发展问题并没有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3.管理问题
管理问题是研究者日益关注的一个重点。在三十年的发展中,研究者对管理问题的关注逐步从关注国家层面的管理转移到关注院校层面的管理(见图7)。这主要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体制发展有密切联系。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构建之初,研究者更多地思考一国管理体制机制的设计,也注重考察和借鉴国外的学位制度和管理体制。当研究生教育发展至一定的阶段后,宏观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各院校研究生规模不断增大,研究生院(处)作为院校层面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机构如何发挥有效的监督与保障职能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当然,这也与研究者中日益增长的研究生院行政人员群体密不可分。
但需要警惕的是,省级层面的管理问题是研究的薄弱地带。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三级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省级统筹的功能日益凸显,省级政府如何管理研究生教育、如何管好研究生教育,更需要研究者提供智力上的支持[7]。
另一方面,研究者对管理问题的关注也呈现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见图8)。2009年以前研究者着重关注学位授权审核体系和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但进入2000年以后,这两方面的研究明显减少,而质量评估与保障、学风道德建设与奖助体系方面的研究逐步加强,甚至占据了主要地位。学科建设研究的发展呈一个倒U型,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的关注较少,但在90年代和2000~2008年受到的关注显著增加,在2010年以后又显著下降,这可能是受到我国“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影响,研究者们更关注高校的学科竞争力。
4.元分析问题
元分析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于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和对于“研究生教育研究”方面的研究。当然,这两类论文都不太多,在样本中所占比例仅为1.2%。
学科体系建设方面的论文包括《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几点认识(上)——试论研究生教育学研究对象、方法和学科体系》、《我对博士生培养规律性的初步认识》以及《影响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合理抽象的因素分析》。研究进展方面的论文包括《西方博士生教育研究的主题》、《研究生教育与评价发展概述》以及《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研究:回顾与思考》等。
(三)研究队伍:规模壮大、合作增多
三十年来,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不断增多,除了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各级行政人员外,专门从事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学者、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导师以及大量的研究生不断充实研究者的队伍。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中第一作者身份为学校管理人员的比例为43.6%,2010年降至30%,90年代第一作者身份为专职学术人员的比例为27.1%,2010年增加至47.9%[②]。
这些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时间的发展,更多的论文以多个研究者合作的方式发表,完全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主要靠研究者“单打独斗”的局面,在2010年以后有73.9%的论文有2名及以上的研究者共同署名发表(见图9)。同时数据显示:合作形式主要为“学校管理人员之间合作”、“教师之间合作”以及“教师和研究生合作”三种,“学校管理人员之间合作”的论文占总数的16.32%[③],“教师之间合作”占13.3%,“教师和研究生合作”占8.5%。
(四)研究导向:立足现实、解决问题
按照论文不同功能,我们将其研究导向分为三种类型:理论探讨、问题解决和经验总结(见图10)。
理论探讨类的论文在三十年间有所增加,但数量仍旧较小,目前约占论文总量的10%左右。它们可大致分为五个类型:①基于一个理论通过归纳、演绎的方式来对现实研究生教育中的各类问题进行解释或阐释,例如《“以学生为中心”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协同学语境下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理解读》等;②通过思辨研究的方法探讨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理念以及发展规律等宏观层面的问题,例如《知识经济与研究生教育》、《去魅与回归: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与特征》以及《论一流大学与研究生院的建设关系》;③基于实证提炼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各类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研究生社会阶层背景与抑郁、焦虑问题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生参与科研现状及其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调查分析》以及《基于实证的博士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④对研究生教育中的史实进行考证、考据,例如《中国研究生教育的起源问题——兼谈唐代国子监的大成》、《“科举学位说”可以确立》等;⑤研究总结类或学科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例如《西方博士生教育研究的主题》、《研究生教育动力学——理论框架初探》等。
问题解决类的论文是针对一个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举措、改革路径或制度设计,这个现实问题往往尚未得到公认的解决方式,而提出建议也并未付诸实践,更未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录取研究生的模糊综合评定法》、《如何把好博士生培养的质量关》以及《谈如何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在近三十年,问题解决类的论文有所降低,但比例仍旧较大,约占论文总量的40%以上。
经验总结类的论文,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生教育发展或培养的经验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提供建议。这种类型的论文在20世纪80年代和2010年以后较多,90年代和2000~2008年相对较少,当前约占论文总量的40%以上。这主要是由于80年代我国以介绍他国经验为主,当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以后,改革中的经验就不断地被研究者所总结,因此论文数量不断增多。经验总结类的论文一般会在文中或标题明确提出所关注的案例对象或者经验的拥有者。例如《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学科——以江苏省为例》、《明确导向 坚持公平 激励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部分文章也包括导师的经验之谈,例如《老骥伏枥 壮心犹存——记吉林大学老教授金景芳培养研究生的事迹》、《博士导师谈博士生培养》和《戴安邦教授谈研究生培养》等。
当然,有两点需要补充说明:首先,对于比较研究的论文,如果它重点在于介绍国外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则归于经验总结性的论文,例如《美国著名大学培养博士生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新时期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路径与特点》以及《美国EMBA教育概况及其借鉴意义》;若论文将重心放在提出改革举措、路径等方面,而只将国外经验作为知识性的内容加以呈现,则我们将其归于问题解决类,例如《学位立法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硕士学制的国际比较与改革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特点及其对具有中国特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启示》等。区别两者的标志有:①介绍与借鉴各自篇幅;②是否明确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③提出建议的针对性、可行性和系统性。其次,对于调查研究的论文,如果它致力于通过调查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则将其归为问题解决类,例如《我国研究生科研资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探索分层分类持续的研究生就业指导策略——一项基于调查的研究》。如果它致力于通过调查提出某些经验或者依据现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则将其归为经验总结类。
(五)研究方法:思辨研究为主,量化研究增多
从三十年研究生教育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来看,思辨研究是主要的研究方法,采用思辨研究方法的论文占现有文献的80%以上,但比重在不断降低;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的论文比例不断提高,在20世纪80年代不足5%,到2010年以后已趋近20%;历史研究比重不断增加,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采用历史研究方法的论文逐步增加,这可能是与我国学位制度建立30周年、研究者们借此契机回顾过往30年的发展有关;比较研究始终稳定在5%左右,但相较于80年代和90年代,有微弱的降低趋势(见图11)。从比较研究所对比的国家来看,主要是美国(45.3%)、其次是日本和韩国(13.2%)、再次是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11.3%)。这反映了上述国家研究生教育被我国研究者重视的程度。当然这也反映了上述国家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影响。同时还有相当多的文献(20.8%)包含多个国家的比较,但这部分文献主要也是以欧美国家为主,例如《发达国家林科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的比较研究》、《硕士生学制的国际比较与改革借鉴》以及《非英语国家高校开设全英文授课硕士生培养项目现状比较分析》等。
四、结语:研究生教育研究科学化的三十年
中国近三十年研究生教育研究呈现如下特点:研究主题持续分化、不断聚焦;研究内容日趋丰富、不断完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合作增多;研究导向大多立足现实、解决问题;研究方法以思辨为主,量化研究增多。
这充分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正不断地推进科学化的进程,这对于建构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以及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的科学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桂华.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 高等教育研究,2001(5):46-52.
[2] 刘娜,赵俊芳. 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特点及趋势探析——基于1998-2012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文数据的分析[J]. 现代教育科学,2015(2):168-175.
[3]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进展报告编写组. 中国研究生教育研究进展报告(2014)[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10.
[4] 王传毅,杨莉,赵丽娜. 我国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外部协调性研究述评[J]. 现代教育管理,2013(3):101-105.
[5] 刘惠琴,彭方雁,张文修. 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实践性特点[J]. 中国高教研究,2003(10):50-52.
[6] 宋筱平,陆军,陆叔云. 研究生教育研究与研究生教育期刊[J]. 中国电力教育,2013(1):96-99.
[7] 袁本涛,王传毅. 省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争鸣与辨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65-69.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年第12期)
[①]由于研究可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2009年以后的国家的相关改革举措,特别是2013年所实施的综合改革可能还未完全反映至研究文献中来。
[②]如果作者既是学者,又兼任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人员,我们将其身份认定为管理人员,而非专职教师。
[③]有一部分论文是合作研究的产物,但由于署名是××课题组或××调研组,故未统计在内。
上一篇: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