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拳整治!不良粉丝文化,该凉
近期,相关主管部门针对网上不良粉丝文化等问题持续加大监管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督促网站平台规范和引导粉丝群体理性追星。跟小编一起看——
中央网信办等部门:不良粉丝文化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针对网上不良粉丝文化等问题,中央网信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部门持续加大监管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督促网站平台规范和引导粉丝群体理性追星。
专项整治主要围绕明星榜单、热门话题、粉丝社群、互动评论等环节,深入清理涉粉丝群体违法违规和不良信息。目前,已累计清理负面有害信息15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4000余个,关闭问题群组1300余个。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也针对个别网络综艺节目片面追逐商业利益、过度娱乐化炒作、传播畸形偶像文化等突出问题,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排查整治。
下一步,中央网信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将进一步通过加强网上涉明星信息规范、强化账号管理、完善黑产打击机制、进一步压实网络综艺节目制作和播出机构主体责任等方式,为长效整治和规范粉丝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如何引导粉丝文化健康发展?
来看《人民日报》评论文章——
《人民日报》:引导粉丝文化步入健康轨道
各相关方都要负起社会责任,坚持正确导向,自觉做社会正能量的放大器,引导粉丝文化步入健康轨道
明星失德违法,一些平台机构诱导粉丝“拉踩”“引战”“刷量”“控评”……一段时间以来,这些现象时有发生且愈演愈烈,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文化秩序,已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危害。
喜欢某位演艺明星,追看追听其作品,乃至收集其照片、签名等,都是粉丝的典型表现。粉丝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粉丝群体有其非理性成分,容易将靓丽外表与人格品质混淆,将演员本人与艺术形象混淆,对明星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使明星身上承载了过多不属于他们自身的光环。因为这种虚假的光环,粉丝们常常为“接近”“追捧”“维护”偶像而付出金钱、时间甚至其他代价。
粉丝群体借助社交网络制造流量的巨大潜力被资本看中,内容方、平台方等多方围绕“流量明星”形成完整产业链,拉动粉丝经济,从中获利。少数机构为牟取高额利润,通过非正常手段放大声量、制造流量,影响互联网生态,催生了一系列乱象。
不久前,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根据中央网信办通报和各大媒体报道的多起案例来看,不良粉丝文化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混淆是非。少数演艺明星“唯流量论”,对自身的才艺表现和言行举止缺乏自律,有的甚至悖德违法,给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粉丝群体树立了负面典型。粉丝出于崇拜心理,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滋生戾气。有的粉丝群体为维护偶像,互相“拉踩”、造谣等带有攻击性的言行屡见不鲜。值得关注的是,少数网络平台面对网上粉丝冲突,不但没有尽到监督管理之责,甚至对相关不良事件带来的巨大流量“甘之如饴”。
缺失理性。前段时间发生的某粉丝群体为支持偶像搜集瓶盖,大量购买某乳制品后又将其倒掉的事件,就是典型案例。其他如给偶像在网上“做数据”,沉溺于各大“打榜”刷量,以致荒废学业等。
粉丝群体多是青少年,正值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受到某些诱导而投入过多时间、精力和金钱追星,容易产生一些偏激行为。追星、寻找人生榜样,是青春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的正常心理现象。偶像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对于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单纯热情的青少年粉丝在爱国、守法、崇德、尚艺等方面的健康观念养成,理应负有引导责任。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成长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多元,同时由于青少年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时期,对于复杂事物的分辨能力不强,学校、家庭特别是平台机构的正向引导、监督管理责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各相关方都要负起社会责任,坚持正确导向,自觉做社会正能量的放大器,引导粉丝文化步入健康轨道,使粉丝群体以积极正向的态度面对生活,成为清朗网络空间的守护者、社会正能量的弘扬者和文化创造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马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