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录取方式下,“裸分时代”会渐行渐远吗?
如果你的成绩一般,周围有没有比较好的985、211大学,此文可以忽略。
教育部举行新闻通气会,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今年,近90所自主招生高校制定了体育科目测试方案并组织开展测试,努力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例如清华大学体测获得优秀者加5分,厦门大学体测获得优秀者加3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明年我们鼓励更多的高校为体育测试优秀者加分。
现在那个孩子手上没有几个证呢?电子琴、葫芦丝、吉他、素描、舞蹈、钢琴……但兴趣和特长完全是两码事?特长是一众人中让你脱颖而出的本事!下面,我们聊聊“几个认清”。
一是充分认清“自主招生”不适用全体学生。
自主招生本来就不是对应普通高中生的,无论政策怎么从严,其选拔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初衷应该不会变。如果变成了弄虚作假的后门考试,那么,真的就没必要继续搞了。当下的趋严政策其实就是为了纠偏,压根这个考试就不是面向大部分学生的。
普通高中生,安心学习,把知识点考点复习好,参加高考就好!中等以上的同学都有本科大学上!通行情况下,都是建议有这个想法的同学,提前谋划,尽可能在高二下学期之前要参赛拿奖!走这条道的同学,本身就是学科学习的“尖子生”,获得五大联赛的奖项后,能够获得10-20分左右的高考加分,为这部分尖子生上顶尖大学获得更多筹码!上985,读211,选双一流大学,对这些同学压根就不是个事!
二是历史上看上名校“破格录取”并不容易。
记得9月份的光明日报刊发的一篇文章《民国时期清华学人“破格”录取的历史考察——兼论史实考证与历史虚无主义批驳》(作者:张铭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讲述了对近年来热议的民国高考“破格录取”的考证分析。文章主旨其实就是,很多比如钱钟书、钱伟长、吴晗等“破格”录取的实例,其实并没有破格,分数低,并不代表不合规!大家可以详细研读,在此不做赘述。因为总体成绩都是偏低的。
比如,我们翻看民国期间的清华大学的语文数学英语三大科目的平均录取分数都在40多分(满分100)。很显然,当下的自主招生政策并不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而是有标准的,有考核体系的。
如何看待“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很确定的是,当下的自主招生,只是多元录取方式的一种而已。近年来,“综合评价”在自主招生后,又进一步受到追捧。从宏观上看,新高考改革持续深化,以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不会停!教育改革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改革,因为学生主体作为“成长中人”身处在政策的调整之中,高考录取政策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因此,必须非常谨慎,同时又要考虑公平。
农村高中的孩子,“裸分”上大学还是直接有效的方式。“多元录取”不是单纯的“精英化”录取,比如农村也有国家专项、农村专项的政策扶持!但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同,教育改革的(试点)进度不同,“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等政策趋向于“精英化”是不争的事实。更多地成为家长、机构给考生的“量身定制”,进一步助长了这个趋势!具体适不适合考生本人的情况,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后,无论参不参加自主招生或者综合评价招生方式,体育都不应落下!5分对于高考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人的一生,身体健康与否那就是1与0的关系!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世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我想还有后半句,路不好走,路修不好,可能就要换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