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一场关于入场券的战争
自主招生全称为“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自2003年实施以来,就肩负着“打破一考定终身”、探索“不拘一格降人才”路径的重任,因为通过自主招生考核(包括笔试和面试)的学生可以在高考录取中享受降分录取或优先选择专业等特殊优待。
这种将高校自主选拔和高考统一选拔相结合的招生形式,为很多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了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但在其实施的十几年里,由于涉及公平等问题,也一直裹挟着批评与争议。
自招高校倍增,相关政策收紧
2003年,教育部批准了自主招生改革,但仅限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中国好的一批大学。截至2019年,这项教育部主导、各高校具体实施的录取改革工作,所涉及的高校已由初的22所扩展到90所。
从地域上看,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分布与“双一流”建设高校分布相近。北京20所、江苏11所、上海9所、湖北7所、陕西7所,而北京、江苏、上海、陕西也正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多的省份。
一方面,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校以自主招生的方式吸纳了一批具有学术特长、创新能力的尖子生,但另一方面,自主招生学生论文专利造假、个别高校自主招生腐败案等,也让自主招生存在的漏洞暴露于阳光下。
2019年,教育部出台了被称为“自主招生史上严格的规定”——《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从招生政策、招生程序、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规范高校自主招生的“十严格”要求,并指导高校从资格条件、招生规模、优惠分值三方面做减法,同时增设体育测试,强化综合素质考核,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真正发挥自主招生选拔具有学科特长的综合发展人才的作用。
突如其来的“变脸”,使不少高校收紧了相关政策:提升报名低要求,缩小招生规模,专业优惠幅度也由2018年的60分下降至20分。
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自主招生热度骤降。
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9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计划缩减超六成,终入选名额也进行了缩减,如中国海洋大学2019年入选名额仅10人,较2018年减少了849人,重庆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也都将自主招生的入选名额减少至2018年的40%甚至更少。
在自主招生总体入选人数方面,“双一流”建设院校普遍高于普通院校。以2019年为例,自主招生入选人数排名前十的高校中,除了北京化工大学以外,其余高校均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不过,即使是自主招生入选人数较多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2018年相比,今年的入选人数也是大幅减少。比如,北京大学入选742人,比去年减少189人,清华大学入选452人,比去年减少323人。
自招人数下降,门槛依然很高
自2015年开始,自主招生报考人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报考人数分别为16.2万、48.5万、60.6万、83.7万,但2019年,由于政策收紧,报名人数也锐减至37.2万。
不过,由于各高校自主招生计划的压缩,即使报名人数减少了,仍然无法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
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2019年共2933人报名,初审仅通过5人,终入选2人,报录比为0.07%。而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的报录比也都不超过0.1%。
即使学生可以通过初审,但能够“过五关斩六将”挺过复试、面试的人同样少之又少,考试通过率低也为学生进入心仪高校增加了难度。比如2019年,21577名学生报名苏州大学自主招生,然而只有4120人通过初审,经过笔试与面试层层筛选,终只有142名幸运儿拿到“入场券”。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前,自主招生的门槛依然很高,学生的竞争依然十分激烈。
名牌高中更具优势,山东学生受青睐
自主招生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够拿到优质教育资源入场券的学生也必须一路打怪升级,具备特殊技能。
各高校自主招生报名简章都明确规定了报名的低要求,虽然大多数高校已不再将发表论文、文学作品、专著等纳入报名条件,但在五大学科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学生依然具有竞争优势,可以说是自主招生的“强敲门砖”。
科技创新类竞赛渐成新宠,主流文科类赛事微受冷落。与此同时,学生要想成功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心仪高校,除了传统的笔试和面试,还要有强健的身体来通过体育测试。
此外,学生所在高中与地域也是其在自主招生中获得更多入选机会的重要因素。研究团队分析发现,来自名校的学生更容易获得自主招生初审资格,在百强高中排名前十的高中均上榜成为主要生源学校,包括衡水第一中学以及山东省实验中学、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等。
从地域分布来看,更容易受到自主招生高校青睐的学生一般来自于山东、江苏、河北、湖北、河南、四川、湖南、辽宁、北京、安徽等地。这些地区名校教育资源丰富,其中山东省获得加分资格的学校达303所、加分人数达4826人。
多元自主招生逐渐回归理性
自主招生实施至今已有十六年,其发展关系着诸多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在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双重监督下,自主招生接受来自社会的批评与建议。在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眼中,它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研究团队通过在光明网搜索关键词“自主招生”,筛去404网页,分析了480条新闻报道,得出题目和文章内容的词云图显示,以光明网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更倾向于从宏观政策、改革、高校招生角度关注自主招生。
同时,研究团队通过在新浪微博检索关键词“自主招生”,筛去转发微博,分析了500条原创微博,得出网民对自主招生话题讨论的词云图显示,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更倾向于从考生、录取、名单角度关注自主招生。
不管自主招生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以“自主招生史上严格的规定”为代表的相关政策的出台,都意味着它正在逐渐走向成熟——提高门槛、降低优惠、缩减名额……也只有当考生报考和高校录取都回归理性时,自主招生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