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学科开设于建校初期,历经九十余年,已成为我国一流化学人才培养和化学前沿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接下来跟随自主选拔在线团队一起来看看具体的培养方向吧~
化学类(化学)强基专业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5个二级学科方向,围绕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凝聚成能源材料化学和生命健康化学两大亚学科群。
在教学方面,复旦化学主要依托化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基地、化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来开展;科研方面,主要依托上海市分子催化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创新科学仪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校蛋白质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机构。复旦化学还参与建设先进材料实验室、生物医学研究院两个重要科研平台。
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复旦化学专业依托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实验课程方面进行强化和夯实。该中心是国内在实验教育上最好的实验中心之一。
复旦化学实验课程实行小班制教学,一般情况下一个小组包括四位至十二位同学,且一位老师仅同时指导两名到四名学生是常规实验配置,以此保障教学质量。
复旦化学强基计划为学子提供一个大而宽广的课程平台,除了提供《物理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国家级一流课程等四大化学基础课程和荣誉课程外,还提供了《谱学导论》国家级精品课程等十余门精品进阶课程及五十余门专业选修课程。
名师荟萃 资源雄厚
复旦化学系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73人,副教授73人。这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工程院院士1人。这些教师全部参与本科教学,充分发挥师资优势。
复旦大学化学专业不仅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还拥有雄厚的科研资源,在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生命分析与医用材料化学、化学理论与机制等方向都具备强大的科研实力。
除理论研究之外,复旦化学的应用研究实力也非常强大。开发的生产抗癌药喜树碱类原料药的工艺技术,大大降低了工艺成本,使国内外同类产品售价下降50%;研究与开发的创新催化剂和绿色生产工艺,生产规模成为世界第一。这些化学应用研究以创造美好生活为宗旨,致力于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全面培养 硕果累累
复旦化学系不仅拥有全面的专业课程体系,还注重第二课堂的开展,让学生全面成长。
一年一度开展、作为复旦化学品牌活动的本科生学术科技交流论坛在学术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
复旦化学系注重大师前辈的引领,对接时代需求,创新开拓第二课堂。其中,近思讲坛、笃志讲坛、光华化学论坛邀请化学领域最杰出的科学家、教授、院士与同学们进行学术交流,为本科生提供与学术大师近距离交流的机会。
复旦化学系的倾力培养取得了累累硕果。化学专业本科生在各大化学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本科生在全国及上海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比赛中斩获各类奖项。近5年来有近80%的化学系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在化学领域深造,而化学强基计划的学生借助本研转段在复旦继续追寻梦想,24年毕业的首批化学强基学生均自主选择攻读博士深造。
助力成长,保驾护航
除学校的奖助学金资源外,化学系还设立了瑞清奖学金、索尔维奖学金等丰富的奖助学金和科研资金,助力每一位学子实现梦想。
对于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上的问题,院系坚持做好扎实的日常工作和常规预防,及时应对个案,准确反馈信息,坚持后续跟踪,力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守护学子健康成长。
属于你的强基计划
复旦化学强基人才培养秉承复旦大学校训精神,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办学理念,在国家意识、人文情怀、国际视野、专业素养、科学精神五个方面进行培养。
复旦化学强基计划的培养目标,一是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培养化学学科发展的领跑者、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化学家;二是放眼世界,培养出能够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引领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多元化发展素质的综合型领军人才。
复旦化学的强基培养路径在专业课上加强基础课培养,并围绕学科要求进行多元拓展。课程体系包括理科大类、专业核心和专业选修。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如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依托荣誉课程进行教学。
复旦化学强基计划实行学业学术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模式(本科教学主任直接负责日常学业管理)。强基班学生优先获得参加各项化学竞赛、科研训练项目、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境内外顶级化学实验室的科研及国际暑期学校学习交流计划的机会。
强基班学生获得“转段”资格后,被优先推荐攻读研究生学位,实现本硕或本博(由学生自主选择)衔接培养。除了本学科外,“转段”也可以申请高端芯片和国家安全关键领域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专业;研究生期间入选“化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的同学将获得海内外双导师的指导机会。
化学系设计了各种类型的师生交流机会,鼓励强基学生尽早接触各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对在大三前进入课题组学习的同学提供专项科研经费支持。支持学生参加UC Berkeley、UCLA、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的境外学校科研交流或境内外国际课程。支持强基学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和“䇹政”、“望道”、“曦源”、“登辉”等校级系级科创项目。
瞄准国际一流人才培养质量,依托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本科荣誉项目”、“2+X培养”、本研贯通等创新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一对一导师制、小班化教学。我系积极贯彻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对本科生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倡导科学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理论学习与实验能力、实习训练并重。
理论指导实践、全链条融合创新培养。在加强第一课堂、使学生学好理论知识、打下扎实基础的同时,我系也高度注重对学生学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各种国内外互联网+及挑战杯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面向前沿、国际化培养。开展活跃而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支持本科生出国交流培养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学校遍布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德国马普所等世界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
培养成效、毕业去向。我系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实验技能好、知识面广、独立工作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因而受到国内外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好评。我系本科毕业生,约80%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选择出国攻读学位和在国内攻读学位的各占约50%。约20%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就业,就业范围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