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业职院实施“智领”工程提质强校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紧紧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对高端装备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依托数字化校园、国家创新发展行动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借用行业办学资源优势,以智能制造专业建设为核心,实施“智慧校园+智能制造+智创基地+智才中心”的“智领”建设工程,实现了行业内宽范围就业和企业岗位精准对接,实现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职教目标。
智慧校园,构建“一体化”数字生态
学校立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根本任务,以数字校园建设为抓手,构建了“四个新型”智慧育人生态,破解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迟滞等职业教育难题。
学校遵循“一体化整合、一站式应用”的原则,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大数据云计算中心”、100余个智能教室等,有效满足了信息化教学、便捷式服务和智慧化管理等需求,形成了有线、无线一体化、智能运维、智能教室、智能实习实训室等智能化的学习环境。整合现有教学平台,实现了专业间、课程间资源共享,将教务管理系统、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等融入学校数据中心,搭建了教学、学习、交流、合作、测试、作业、资源、移动端等一体化新型学习平台,实现了一站式登录和应用,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便利,为学校智领工程打下坚实基础。《创新“互联网+N平台”培训和协同创新模式,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成为全国20个数字校园建设案例优秀案例之一,同时收录于中央电化教育馆主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承担编制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案例报告(2019)》。
智能制造,打造“高标杆”专业群
学校围绕智能控制技术和智能机器人方向,以培养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发挥政、校、行、企四方协同育人优势,建设了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工业智能制造专业群。
深化校企合作,成立由西门子、FANUC等国际知名企业组成的“技术联盟”,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共建混合所有制人才培训与认证中心、企业实习基地,混编教学团队和教学资源,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结构化、共享化”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制定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建设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优质核心课程,全面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以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基础,以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为载体,以课程资源为主要表现形式,建设了融专业教学、职业培训、职业技能考核于一体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重新构建由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构成的“能力递进、岗位对接”实践课程体系。获得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国家级骨干专业等称号。
智创基地,提供特色“工院方案”
学校以智能制造领域中的智能化生产技术中心建设为主要内容,釆用“技术+人文”培养模式,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创新发展智能制造类专业职业教育“走出去”提供中国“工院方案”。
积极加强与政府、企业联系,紧密跟随企业开展国际技术技能服务,提供国际化人才交流、职业培训、学历与技术技能提升服务,打造高水平海外服务平台,形成符合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双方认可的技术技能服务体系。采取“院校+国际渠道和平台+知名企业”的强强联合方式,为跨境企业提供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职业培训与技术服务。同时依托海外合作渠道和海外服务平台,建设海外智创基地,孵化国际通行的行业职业标准、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国际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包,课程资源,实现中国专业标准、教学资源服务世界。获批智能化协同制造技术和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应用技术开发中心、智能制造职业技能评价考试站和国家机械行业能力评价考试站等建设项目。
智才中心,占领师资培养“新高地”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一支德高、品优、技精、业强的教师队伍。
以完善教师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为保障,以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支撑,通过构建“校企共育互换、双栖双聘共享”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范式,建立“阶梯式”双师认定制度,打造“分层次、多平台、多形式”的立体化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建立兼职教师聘用、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对接产业、实施更新、动态调整,突破地域限制,打通人力资源共享通道;健全客座教授管理体系,聘请企业、行业、政府、高校中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为“柳泉学者”,增进学校教师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专业带头人增量明显,行业影响力巨大,专业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显著增强,兼职教师队伍质量大幅提升。获得首批国家级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国家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等荣誉。
学校连续入选教育部十所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建设项目院校,178所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建设院校,获批山东省产教融合智能制造公共实训示范基地等省部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