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足600人到近6万人,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10年成势
近日,第十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省级决赛在青岛大学落下帷幕。在为期两天的线下评审过程中,从全省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的评委对来自全省50所师范生培养高校的780名省级决赛参赛选手提交的参赛视频进行了集中评审。参赛选手们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学科素养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给现场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选手们的表现太好了!形象和气质俱佳,普通话标准,基本功扎实,教姿教态也把握得非常好。更重要的是,选手们讲课更‘接地气儿’了。这说明大学的教育不再只是围绕理论,还加强了教学实践的环节。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提及参赛选手们的表现,来自荣成市幸福街小学的大赛评委李淑芹赞不绝口。
师范生整体素养的提升,既源于学生个人的努力付出和学校的悉心培养,也得益于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所起到的导向和推动作用。自2013年首届大赛在山东师范大学开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0届。从最初“落地生根”发展到如今“枝繁叶茂”,10年来,大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语、数、外3门学科发展到中小学学科基本全覆盖,从参赛选手不足600人发展到58800余人,现已成为省内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省内外广泛认可的高水平教师从业技能赛事。
以赛促学,夯实师范生从教技能
长期以来,如何提升师范类高校学生的从教基本技能,使其综合素养更能满足中小学一线教学的需要,始终是摆在我省教师教育面前的关键之问。如何答好这一问题,既关系到我省师范生培养质量,又影响着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成色。
“开办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就是为了提升师范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学技能、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更加适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要求和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李存岭表示,“从近几届选手的表现来看,多数参赛选手基本功扎实,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多媒体设备使用熟练,答辩环节能够灵活应对,展示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和职业素养。这些变化与大赛的推动是密不可分的。”
提升师范生的从教技能,关键在于让师范生培养院校的课堂教学更“接地气儿”,更契合中小学课堂的实际。全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的举办,从实战角度强化了我省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教学与训练工作,促进了省内师范类高校在学生培养、学科教法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交流,也使得师范类高校能够深入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学校师资队伍培养的需要,整体上提升了他们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大赛的历练,参赛选手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理论学习、教学技能、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从历届大赛评委的反馈和获奖情况看,参赛选手的水平逐年提高,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很开心能获得这样的成绩,也很感谢技能大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掘潜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我看来,参加比赛不仅是对我学科素养和教学技巧进行一次‘大检验’,还是对我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的一次‘大升级’。通过大赛,我收获了成长、收获了友谊,更收获了一颗热爱教育的心!”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王尚成在大赛上荣获了一等奖,得知成绩后兴奋地说。
对于王尚成而言,这份成绩的背后是其日复一日的付出。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王尚成与其他师范类学生相似,也曾有自己的“苦恼”。“学校的课程相对而言更偏重理论性的学习,参与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模拟讲课也无法做到与真实的课堂完全一致。”王尚成表示,由于缺少实践的经验,他曾一度对地理教学感到迷茫。技能大赛的举办,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学习、锻炼和提高教学能力的机会,让他能够在日常学习中围绕大赛要求不断备课、试讲、总结、反思,反复打磨教学技巧。“参加这次比赛让我有机会去一遍遍打磨自己的课堂。在这一过程中,我的教学素养、自信心都得到极大提升,对待教学更加游刃有余。学校还安排了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让我从一名稚嫩的师范生变成了专业的准教师。”王尚成说。
以赛促教,提升师范生培养成效
“我能取得这一成绩,首先要感谢学校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为我们开设了有针对性的课程,尽最大可能给我们提供最好的参赛条件。同时,也要感谢学院指导老师们的耐心指导和示范。”在大赛中取得一等奖的青岛大学英语教育系学生张文馨说。
作为本届大赛的承办方,青岛大学在此届大赛中取得了一等奖12人、二等奖19人、三等奖12人的优异成绩,并荣获了团体铜奖和优秀组织奖。作为一所并不以师范类专业为主的综合类高校,这份成绩的取得显得尤为不易。
“作为一所综合类高校,与省内传统的一些师范类高校相比,我们在招生数量、师资力量等方面并不占优。但我们始终秉持着培养卓越教师的奋斗目标,探索少而精、小而强的培养办法,不断提升我校师范生培养质量。”青岛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师范教育办公室主任李传军介绍说,在大赛中,学校一等奖获奖人数连续两届突破了两位数,参赛选手获奖人数位居全省高校前列,与传统师范强校相比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据了解,自第三届大赛起,李传军便担任了青岛大学参与大赛的主要带队教师,对于大赛给学校师范生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带来的变革有着深刻的感触。在李传军看来,相关变革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在顶层设计上,青岛大学专门在学校层面成立了师范教育办公室,用于统筹协调全校师范教育一体发展;二是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师范生的普通话、钢笔字、多媒体使用等基本素养的培养;三是在培养方案上,更加注重教学实践的环节,加强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提高师范生的实践技能。
与青岛大学类似,诸如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也纷纷在教师教育领域、师范生培养方面探索实施了一系列有效举措,深入开展“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在本届大赛上,曲阜师范大学以总获奖率96.36%的成绩蝉联团体金奖,并再次荣获优秀组织奖。
“学院组建起了由院内教学论指导教师、专业指导教师、中学教师、往届获奖选手构成的‘四位一体’的指导团队,从教学设计、模型建构、教姿教态、语言表述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交流,并在备赛中逐渐形成了‘备——讲——改’的循环指导过程。”曾连续担任6届大赛指导教师的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燕艳表示,“在指导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比赛即教研’的理念,借助大赛这一平台,将指导比赛中发现的教学问题与同行、学生一起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以促进全体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升。”
以赛促改,贯通师范生“学”“教”衔接
“全部评审工作结束以后,各学科组要组织讨论总结大赛命题和比赛环节发现的问题,以学科小组为单位,向大赛组委会提出小组对赛事的整体建议。”在本届大赛的评委培训会上,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二级调研员任永红对评委工作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除了要对赛事进行反馈外,本届大赛还新增了评委对每名选手进行评价反馈的环节。“每位评委需在打分平台上留下对本组比赛每名参赛选手的整体评价,其中包括优势、不足、提升建议等。”任永红说,这一创新旨在为高校师范类学生提供一个与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教研员交流的机会,对参赛选手后期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对参赛选手的个人表现进行反馈,目的在于帮助他们认清自身在现阶段教学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而后在学习和职业发展中有意识地弥补不足。对大赛的整体建议进行反馈,则旨在及时发现现行赛制中存在的缺陷,让后续大赛发展更契合一线教学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发挥大赛对高校师范生培养的导向作用,达到“以赛促改”的目标。
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与创新,正是大赛水准不断攀升的原因所在,其影响力也随之荡漾开来。据了解,大赛举办10年来,几乎每届都会根据往届的经验和反馈对比赛内容和规程等进行“迭代升级”。在比赛学科上,从语、数、外3个学科发展到中小学学科基本全覆盖,使各学段各学科师范生均能通过大赛一较高下;在选手构成上,由单纯学校推荐选手参赛增设为学校推荐、随机抽取和一专多能选手3类,更能检验师范类高校的培养质量;在比赛项目上,从说课、模拟上课调整为固定题目模拟上课和随机题目模拟上课,更能反映参赛选手的真实水平……大赛赛制的不断完善,激发了学生的参赛热情,据介绍,在第十届大赛中,有75%以上的师范生参加了校赛选拔。
“大赛的举办架起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沟通的桥梁。”李存岭表示,大赛实现了3个“连起来”:一是把学生的学与教连起来,学生实现了从“学得好”到“教得好”的提升;二是把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连起来,实现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双向发力、同向育人;三是把用人单位和优秀学生连起来,各地各校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促进优秀学生与用人单位高效对接、“双向奔赴”。
对于大赛未来的发展,山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邢顺峰表示,省教育厅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培育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的殷切嘱托,将“走在前、开新局”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新时代教师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办赛水平、开发办赛资源、强化办赛效果,用大赛衔接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推进全省教师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建设更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