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业大学:“六维赋能”增强实践育人实效
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依托科教融合体制机制优势,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实践育人精神,探索构建“六维赋能”实践育人新模式,全力打造“行走的课堂”实践育人项目,积极推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互贯通、协同发力,真正实现实践育人制度化、载体化、长期化、特色化和实效化,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聚焦“社会实践+思想引领”,打造“青衿学堂”
深入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开展思政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夯实理论素养、发现中国精神、了解国情社情、感应时代脉搏、讲好中国故事。在校内,依托学校牵头的全省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针对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成长需求,打造多样化的红色思政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推动思政“小课堂”与实践“大课堂”紧密结合,“常规课堂”与“行走的课堂”协同发力,真正让第二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在校外,组建“红星”党员先锋社会实践宣讲团,按照“专家学者讲理论、先进典型讲事迹、学生骨干讲故事”的不同维度开展分众化宣讲,向基层一线讲透创新理论、讲好发展成就、讲清奋斗故事,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用“身边事”反映“大发展”。
二、聚焦“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点亮“青年视角”
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功,组建发展成就青年观察团,引导广大师生依托学科特点,发挥专业优势,走入城市、走近乡村、走进田野,以“访民情、听民意、聚民智、悟民风”为重点,采取“查、看、听、问、访”等方式,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村情民意、摸清基层情况,以青年视角观察时代变化,切身感受新时代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精准掌握第一手数据,为政府决策、产业变革、文化发展、生态保护等建言献策。
三、聚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践行“青春担当”
坚持把社会实践作为青年学生砥砺初心使命、服务社会民众的重要渠道,打造“工大小行星”志愿者服务团队,引导青年学生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争做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有爱青年。号召青年学生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主动向社区报到、向组织报到,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扶贫济困、课业辅导、服务群众等志愿活动,积极参与青年突击队、节能减排、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实践活动,凝聚向上向善正能量,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四、聚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推进“青创报国”
依托学校“科、教、产”一体化办学优势,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积极构建“三库两化一条龙”学生科创项目培育机制,引导青年学生立足专业所学,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浪潮,依托校地合作项目、创新创业赛事、学科比赛等开展访谈调研、研习讨论、学术交流、项目攻关等实践活动,将调研访谈发现的问题作为创新创业竞赛的“重点选题”,开展技术研发和科技攻关,进一步提升社会化能力,为服务地方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贡献青春智慧。
五、聚焦“社会实践+学生骨干培养”,助力“青优领航”
紧紧围绕“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这一核心命题,坚持把“行走的课堂”打造成考察和识别学生干部、培养和锻炼学生干部的重要载体,牵头成立全省大学生骨干培训研修基地,在社会实践“大舞台”上强化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培养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扎实推动学生干部培训培养“体系化”“实战化”“标准化”“信息化”,持续提升学生干部骨干综合素质。
六、聚焦“社会实践+成果转化”,展现“青年智慧”
坚持做好社会实践“后半篇文章”,结合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对社会实践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和综合评价。一方面,深入梳理总结,采取“擂台赛”制度,各团队提交相应调研实践材料,每个选题前3名团队进入擂台赛,现场打擂、各显其能,全面展示调研和实践成果,确保各实践团队“寻得准、访得深、写得好,有收获”;另一方面,引导广大团队通过Vlog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受众度高的方式对实践活动进行分享,充分利用“三微一端”等现代化手段,生动展现实践调研实况,推动调研成果惠及更多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