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校招大数据:京沪粤苏齐现“负增长” 山东抢人正当时
近日,求职招聘网站发布了《2019中国校园招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上海、北京、广东这些中国发达地区的校招需求量齐齐出现“负增长”,山东首次超过江苏排名第二。在产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人才需求”的转型升级在不同城市的差异化表现从今年校招大数据中体现出来。山东人才供需在这一趋势下呈现什么特征?山东如何抓住产业结构性调整的机会吸引人才?
校招需求量,山东首超江苏
近日,专门针对全国各大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招聘网站抽取了平台上的2019届156万名活跃本科及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18万场校园宣讲会及招聘会(2018年9月-2019年6月)的数据样本,对2019届校招市场的趋势变化进行了分析。
2019届大学生毕业人数834万,比2018届增长了14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注意到,总体来看,校园招聘需求量还是延续了以往格局,需求量专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沿海,然后向内陆逐渐减少,广东、山东、江苏包揽前三。
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在校园招聘企业需求量省份排名中,山东首次超过江苏排名第二。而往届数据统计,江苏一直是以校招岗位需求量第二大省份亮相,今年山东以0.1%的微弱优势反超江苏。
山东对江苏的这一超越意味着什么呢?从山东来看,自2018年2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实施规划》实施以来,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了经济活力,大大增加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
同样,这一超越也和长三角地区企业岗位需求量变化息息相关。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具活力地区之一,已超过珠三角贡献了全国多就业岗位,但2019年校招岗位需求增长乏力,这说明长三角地区资本和资源专业程度的利用,使企业岗位需求趋于饱和,上升空间有限。
来自的数据显示,一直以来,江苏也是吸纳山东人才的大户。2018年,长三角地区吸纳山东籍人才首超京津冀。今年,山东的校招岗位需求量又以微弱优势反超江苏。
在这种此消彼长中,山东要抓住战略性机遇,出台有针对性政策留人截人,但必须要弄清楚如今人才流向的大趋势。
定位“全球城市”,京沪校招齐现“负增长”
从2019届校招需求量省份涨幅排名看,排名前列的大多是西部省份,中国发达地区几个省市出现负增长现象。
作为长三角龙头,上海市负增长高,其次是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招聘需求量增长勉强“翻红”,但仅为0.4%增幅。
中国发达地区省市的这种“负增长”现象,源于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供给需求也随之进行结构性调整。
北京锁定全球中心城市定位,“全球中心城市”一大特征就是服务业占GDP比例超过95%,其中金融和高新技术服务是核心的产业集群。从2017年起北京开始“腾笼换鸟”,进行重大的产业疏解计划。北京市发改委在《2018-2020年行动计划和2018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到2020年北京将再退出1000家左右的制造业企业。“腾笼”必然导致旧产业大量出清,带走就业人口,企业需求量随着大量企业的外迁而逐渐减少。
上海实时定位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上海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对高污染低产能工业企业的实施整体搬迁改造不断提速。2018年11月,《上海市产业地图》出炉,产业发展主要聚焦于金融、人工智能等27个行业。上海市根据这个未来产业的布局图、作战图精准招商、精准导入人才,而对上述人才的需求已经是校园招聘无法满足的了。
京沪等城市地区出现的校园招聘“负增长”,正是上述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在人才需求上的“转型升级”的表现。
抓住产业溢出红利,二线城市济南登榜首
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浪潮下,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进,北京、上海资源溢出,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从大城市转移到二、三线城市,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同时,部分中小型公司也从运营成本过高的一线城市向拥有相关产业优惠政策的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转移,互联网公司赤子城将总部从北京搬到济南就是典型案例。
城镇化对五线城市影响专业,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大改善了五线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使五线城市接纳了大量来自一、二线甚至三线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用人需求。
三线城市缺乏一线、新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也缺乏二线城市的政治资源和交通优势,而且城镇化对三线城市的经济推动不像四、五线城市那样明显,企业用人需求提升缓慢。
从校园招聘需求量涨幅看,二线城市比新一线城市要高出2个百分点,在抢人大战中,二线城市的机会未必逊于新一线,济南就是一个实时例证。
从二线城市校招需求量排名看,济南、合肥,厦门排前三,其中济南需求量占比超过二线城市校招总量的1/10,一跃冲上二线城市榜首位置。这一变化,与济南进入强省会时代密切相关。
2018年,济南在全省“双招双引”考核中被评为“一等”,今年上半年以来大力赴京沪等地招商,承接产业转移的红利。2018年,济南承办儒商大会、中国济南新动能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23项重大国际性会议活动,开展专业化招商,吸引来了一大批项目,引进了23个世界500强项目。2019年一季度山东省新开工重大项目清单中,济南78个项目上榜,占全省总量的12.4%,高居榜首。这都为济南带来大量岗位需求。
同时,作为省内医疗、教育资源为集中的省会城市,济南市三产发展一直位列全省之首,可以说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产业质量,济南都是走在山东前列的城市。
同样的省会效应也反映在合肥上。合肥作为安徽省会,是仅次于北京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重点城市,雄厚的教育资源是其经济发展重要基础,在人才储备上占有天然优势;其次,沿海地带发展增速回落,使一部分自沿海城市转移的企业选择落户合肥这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给合肥及周边副中心级城市带去经济发展机会,企业数量增多,岗位需求量增大。
从济南和合肥看,在这一轮产业调整、城镇化及都市圈时代的机遇下,山东必须加大双招双引政策力度,把北京、上海的产业溢出效应牢牢抓在手。同时,要把民营企业这个人才蓄水池搞大搞活,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一线城市校招,唯有深圳“正增长”
《报告》中,需求量涨幅数据显示,北上广深四城中,深圳拔得头筹。为什么深圳成为校招需求量唯一增长的一线城市?
民企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信息显示,到2018年8月底,个私企业占到全国市场主体总数的94.9%,创造了全国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60%的工业产值;提供了我国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目前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个私企业完成的,是中国经济有活力和增长强劲的一部分。
深圳表现为突出。截至2018年9月,深圳民营企业数量185.9万家,占全市企业数量的96.3%。2018年前三季度,深圳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同期深圳GDP的42%。2018年1月-10月,深圳民营企业上缴税收3570亿元,占全市企业上缴税收的67%。深圳市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合计205家,90%以上是民企。深圳7家企业入围全球财富500强,其中6家为民企。2019年中国民企500强中,深圳有26家,北京只有17家。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北京98家的数量位列各大城市之首,但入选企业大部分为国企、央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