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跟踪服务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7月22日表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同时确实有部分毕业生还没有落实工作,就业压力有所上升。下一步将从跟进服务、拓宽渠道、增加招聘活动、支持创业、提升能力等五方面做好他们离校后的服务工作,支持毕业生就业创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毕业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呈递增状态,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达909万人,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应当说,积极关注毕业生就业问题,着力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后续的指导服务,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职责所在。公共就业服务是国家实施就业政策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全社会更加充分就业的必然要求。此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多项改革举措,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专项帮扶行动,着力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的服务工作,持续为毕业生送岗位、送服务,既是回应社会关切的主动作为,也是支持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在举措,值得点赞和期许。
高校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正在日益多样化,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属于初次就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状况和运行机制了解不够,有必要建设相应的职业匹配服务体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办法为其提供就业机会,综合施策化解就业难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起统一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根据毕业生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大学生就业难,与高等教育结构和质量密切相关。只有更加关注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根据社会需要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把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渗透到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去,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力促毕业生就业。高校应实现高等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从学生入学时就树立为学生全程服务的思想,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特点建立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就业指导体系,即大学一年级注重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大学二年级开展基本能力的培养,大学三年级着力职业定向指导,大学四年级重点抓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四个环节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应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转变就业思路,及早谋划就业大计。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质量的高低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的能力要素,就业择业的核心支点是出色的专业能力及核心竞争力。求职择业时,学生个体要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慎重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综合兴趣、爱好、特长、志向和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寻找与自身情况契合的点,以积极状态开展职业定位与职业生涯规划。
政策的生命在于落实到位,打通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各级政府部门统一认识、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促进未就业毕业生实现就业,亟须针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弱点和短板,切实做好跟踪服务,使毕业生成为“不断线的风筝”。从长远来看,我国要多渠道筹集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基金,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制度,保障未就业毕业生求职期间的基本生活,并通过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服务为未就业毕业生实现就业创造条件,支持他们通过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